查看原文
其他

第十一章 心性《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英]丹津·葩默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无云晴空


有云晴空



第十一章 心性《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作者:[英]丹津·葩默

译者:叶文可

审订:郑振煌

 

根据传统,佛教徒的修道分为三个阶段:见、修、行。首先,我们培养正确的知见,并依此修持,然后在生活中付诸行动。依据佛教传统,所谓的见,在梵文是椎斯提(drishti),藏文是塔哇(tawa), 它意指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佛陀教导的四圣谛是 “道”的真理,我所指的“道”是八正道,八正道始于正见。我们不妨想一下,为什么“见”被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对生命的基本看法影响所有的思想和行为,即使人们说他对生命不抱任何哲学,这也是一种哲学,这种理解将影响他们生活中的思想和所有的行为,成为万事万物的核心。我们的知见决定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我们认为重要和不重要的、我们的成见和偏见。它也会决定我们是不是重视精神事物,并为精神旅程打下基础。

 

我们今天为什么在这里?因为我们天生对为生命寻找心灵空间有兴趣。你认为拥有心灵空间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你的知见如果你不认为调整自己的心灵是件重要的事,你不会在这里,我们的根本观点是基础“藏传佛教的修心法门,譬如大手印和大圆满,将我们的基本知见(内心的开展出自这种基本的知见)和我们如何将它融入日常生活,做了一个区别。只有广阔的知见是不够的,如果这些知见和我们的行为不一致,我们就有危险了。

 

莲花生大士曾经对赤松·德赞国王说,“你的知见必须广大如天空,但是,你的行为必须细如麦粉。”有些人培养了广阔的知见,看任何事物都是空性,都是广大的虚空,发生的所有事都是空乐相互依存的变化,这听起来真是太好了。于是当他们傲慢、无礼、缺德、不诚实时,便宣称没有关系,因为反正一切都是空性。他们相信密乘允许自己为所欲为,他们说:“没关系,因为这全是我们本性的呈现。”他们所指的本性是什么意思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我们应该小心照顾自己的知见,使其非常清明和广阔,同时保持行为的谨慎确实,避免落入藏传佛教的人所说的“黑色恶魔的道路”,以为究竟实相既然是广阔的空性,做什么都没有差别。

 

我们用“见”来表示“对心性的了解。”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心的呈现。西方社会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们把重点集中在头脑,它对我们修行方式影响很大。当我们开始修大手印或大圆满时,西藏地区的喇嘛经常提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心在哪里?”然后他们问:“它在心脏吗?它在胃吗?它在你的脚吗?它在全身吗?它在你的体内吗?它在你的体外吗?"他们很少会问是不是在你的脑袋里。然而,大部分西方人会回答:“嗯,很明显的,心是在脑袋里。”很有趣。

 

心在哪里?在你回答“它显然是在头脑里”之前,假设某人控诉你偷了他的钱,而你回答:“你指的是我?”那么,你用手指的是胸部中心,而不是你的脑袋。我们大部分的感官都在头部不是吗?包括鼻子、眼睛、耳朵,但是当我们说自己感受到某种非常深刻的东西时,指的是自己的心脏。不妨想一想,问你自己这是怎么一回事。

 

就佛教的观点而言,头脑只是计算机。但是,驱动计算机的能量是什么?失去这种能量,计算机就完了。但是驱动计算机的能量不在计算机当中。最近,我读到一系列由最优秀的脑外科医生所写的文章。其中一位说,虽然我们目前对头脑的了解很多,但还是没有找到心。西藏有些地区的人知道头脑是什么,如果有人非常传统,没有办法接受新观念,墨守成规,西藏地区的人就称他们为“头脑绿了”,意指这个脑袋发霉了。他们了解头脑和思想有关,但是思想不是心。

 

佛教谈到心时,指的不只是知性功能,而是更深奥的东西。事实上,英文的“mind”和“heart”这两个字是可以互用的,它们通常是相同的字眼。它的字源,在梵文里是基塔(chitta),在藏文里是参姆(sem),同时意指"mind”和“heart”。这里,该注意的是“heart”, 它提供能量,有如运作计算机的电流,没有电流,计算机就完了。所以,当我们禅坐时,必须学习将这份能量带给心。

 

让我们回到“见”的议题。依据传统的说法,我们本初的智慧心是觉知和空性的结合。如果我们可以达到绝对的心性,也就是我们根本潜在的自性,不二的觉知就出现了,这时候我们就是意识,意识就是我们我们了了分明,如果不是了了分明,那一定是睡着了、陷入昏迷或死亡。我们了了分明地觉知,但是这份觉知并不具体,无法紧抓着它说:“这是我的觉知。”或“这是我了它是透明、开阔、广大的。依据藏传佛教的说法,它是空的,空在这里指“如同天空。”

 

他们说,心如天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你想到一片深远、广大、蔚蓝的天空,它是包容万象的,它高高在上,同时又在地上。天空从什么地方开始?它不是“这是我的天空,这片是你的,那片是我的”,它属于所有人,它支撑我们。失去了空间,我们便无法存在。藏传佛教用天空或空间比喻我们的本初心,因为它无尽又广大,然而它无法掌握,而且它和空间也不相同,因为它是有意识的,一旦我们接触到心的层次,就像是第一次清醒过来一样

 

这种觉知是不二的,没有主体或客体,没有“我”在做什么事,只有完全的觉知,它是广大无尽的,超越时空,我们所有的念头和情绪都在其中生起,了解这种觉性,即使只有一分钟,就是所谓的“见。”

 

了解我们本具佛性,这点很重要不必加进额外的东西,甚至不必开发什么,我们早已拥有一切,只需要把它揭露,它一直都在那里,原本就是完美无缺的,但是,我们不认识它。这好像我们站在太阳下面,却进入屋内拉下百叶窗,然后说它是黑暗的一样,其实太阳一直都在照耀着。这种天生的智慧心是永远存在的,问题在于我们不认识它。

 

上一个世纪有一位伟大而又很古怪的喇嘛,名叫巴楚仁波切 (Patrul Rinpoche),他有个弟子是哲学教授,跟随他许多年,这位弟子非常有学问又虔诚。经过许多年,他做了很多研究和修行,但还是没有见性,他感到非常沮丧。毕竟,如果你没有证悟心性,这一切所为何来?只是言语和观念的层层堆积罢了。有一晚,他在巴楚仁波切的寺院参加闭关,巴楚仁波切说:“我们到外面去,躺在地上看星星。”教授回答:“好,这个主意听来不错。”于是,他们出去躺着看星星,之后在不远的地方有只狗在叫,巴楚仁波切说:“你听见这声音吗?”这位教授学生回答,“听见了,这是狗叫。”接着,巴楚仁波切说:“正是。”然后他站了起来。

 

你明白吗?我们意识到这是狗叫的事实,这就是了。但是,我们不认识它,我们以为它必定是另一样更刺激的东西,于是一直找寻更高深更令人兴奋的东西。有一次,我请我寺院里的一位瑜伽士,把沙布卡仁波切(Shabkar Rinpoche)非常著名的大圆满法本口传给我,这部法本已译成英文,书名是《金翅鸟的飞翔》(FUghtoftheGaruda)。他口传到一半,停下来说:“你知道,这些法本的问题在于,人们把它变成一样非常遥不可及.广大得难以想象的东西。事实上,它非常简单,平凡得使我们错过了它。”所以,我们必须经过几十万个大礼拜、曼陀罗供养、百万遍咒语,以及所有这些无与伦比的复杂的观想,只是为了回到我们一向所在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知道自己原来就在家里。

 

我们已有此知见:觉知的本质是清明和空性,从最初我们就是这样,直到现在。根据这个知见,我们开始修行。知见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修和行的基础。知道我们早已拥有所需的一切是很重要的西藏地区有个例子,有个人拥有一个宝库,满是钻石、黄金、所有种类的财富,他把它埋藏在炉床下,却忘记了,而活得像乞丐一样,每天都要出门乞讨几文钱。

 

这就是我们的状况。我们拥有所需的一切,拥有佛性,但却觉得自己很贫穷、没有价值,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人,觉得非常疏离、没有用,我们想着:“别人可以做这么多好事,但是我什么也不能。我真笨,我把所有的事都弄得一团糟。我的童年很可怕,以至于现在我完全不正常,没有任何补救的办法,或许只有精神科医生能帮我面对这些悲惨的日子。”然而,我们一直都是佛!我们的内心一直拥有无尽的智慧和慈悲,只是被障碍住了,所以我们找不到。

 

要知道,自己不是没有用的虫,我们拥有圆满的成佛潜能,只是现在被遮蔽了。如果我们现在出去寻找蓝天,天上有许多云,所以看不见天空,但是天空是存在的,不论云层多么厚,天空永远在那里。就像搭乘飞机时,云在那里,但是云层后面是无尽深远的蓝天,每个人都能接近它。我们不是无知的罪人,在我们生命的非常根本处,有无尽的智慧和慈悲被忽略了,但是我们在千分之一秒内就能回到那里。正如一个黑暗了几世纪的房间,一旦打开灯,房间就被照亮了房间虽然黑暗了几百年,并不代表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照亮,当你打开灯的一剎那,光就在那里。因此,不论我们的无明多么深,没有用的感觉多么深,被负面情绪淹没得多么深,感受到多么深的疏离和孤独,一旦我们接触到心性,所有这些都会消失。问题当然还会回来,开悟通常并非如一些人所想的那样,只是一次的经验。但是,那个剎那的“见”会改变一切。这时我们会知道,自己一向所认同的其实是错误的东西,这根本不是我们!所以,所有佛教宗派对初次的突破都非常重视。我的上师曾经说,一旦你证悟心性,就可以开始禅坐了, 在这之前,你只是在玩耍,试图把它弄对,忽然间你弄对了灵光一现,现在你了解自己在做什么接下来,你得学习怎样重复这些灵光闪现,再把它们延长然后,学习如何把这份了悟和平日的意识融合起来。

 

缺少老师的问题之一就是,有些人经验到深层的突破时,误以为自己开悟了。然后,他们自命为开悟的人,因为他们没有一位老师说: “是的,好,很好,继续打坐。”冈波巴大师有个故事,他是11世纪伟大瑜伽士密勒日巴的大弟子,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禅修者,也是一名教授。他有好几位弟子,最主要的两位是杜松谦巴(Dusum Khyenpa) 和帕莫竹巴(PagmoDrupa)。杜松谦巴是第一世玛巴(大宝法王), 而从帕莫竹巴,就开始了所有其他的举派。据说有一段时间,帕莫竹巴禅坐了很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他的梦想破灭。有一次他禅坐整晚,得到一个突破,感到十分兴奋,冲去告诉冈波巴,当时是清晨, 冈波巴正在吃糌粑,就是将大麦磨成粉,和酥油茶混合揉成一团,经过烘烤,叫做帕咯(pag)。冈波巴正坐着吃帕咯,帕莫竹巴冲进来说:“噢!我得到这个经验了,我终于得到了!”他形容自己的经验兴奋极了。冈波巴只是坐在那里说:“我想,我喜欢我的帕咯胜过你的经验。”于是,这个弟子又回去打坐。这就是老师的功用!

 

当然,第一次的突破是非常重要的。我的老师解释说:“就像你沿着曲折的山路前往一个小镇,不确定这条路是否真的会到达小镇,甚至不确定这个小镇是否存在,但是听说它在那里,所以你有信心,如果继续前进,这条路终将带你到达那里。然后有一天,你转过街角, 看见在不远处就是这个小镇。这是你旅途上的大突破,现在你知道这个小镇是存在的,而这条路通向那边。或许因为这条路是弯曲的,有时你看不见这个小镇,但是当你每次看见它,它就变得更清楚一点。不过你还没有进入小镇,你只是看了几眼而已,但是只要继续前进, 终有一天你会到达小镇,你可以住在那里,你就成佛了。”

 

还有一个例子,出自一位多年前住在伦敦的禅师。他形容心好像一面大镜子,被尘土覆盖着。你拿一根小针戳刺这些尘土,透过它,你看见镜子的光,但是大部分镜面仍覆盖着尘土,而那闪现的光芒才是镜子的真正本质。虽然镜子还没有完全露出来,不过这已是一大进步了。现在,你知道尘土下闪烁着光芒,你这时候的任务就是让这丝光芒扩大或戳岀许多光点,直到它们全部连结起来,最后清楚看见整面镜子。

 

所以他们说,初次证悟心性是第一个突破,这是所有佛教宗派非常重要的观点。这时你不再是一个凡夫,根据佛教的说法,你成为一位阿利亚(arya),意指高贵的人。但这不代表你的功课已经完成了,不代表你是一位高层次的菩萨。我们还会从这里退转不过,这的确是个很大的突破,至此我们终于了解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不真实,我们再也不是单凭信心来接受切。这是直接、不二的经验,它非常容易,并不困难,也不是非得经过多年修行才能获得的经验。

 

我们的主要障碍是不知道怎么样放开心来接受这个经验。我们心底不停想着这非常困难和高深,所以不认得自己面前的东西。因此,老师是非常有帮助的,开悟的老师能够传递他的经验,只要弟子的心是完全打开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有太多的希望和恐惧,便会产生障碍,心变得很难打开。你不能光说不练。

 

我认识一位七十几岁的英国女尼,她的女儿大约五十几岁,也是一位女尼。她告诉我,她曾经在我上师居住的扎西宗市观赏喇嘛舞当时前世的坎初仁波切还活着。她不是前世坎初仁波切的弟子,她的老师属于格鲁派,她只是坐在那里观看舞蹈,是我的上师在跳舞。他是位非常好的舞者,而她看着他,在舞蹈过程中,他转过身直视着她,在那个剎那,她的心整个瓦解了,她证悟了心性。她其实不是他的弟子,但是那一刻她的心是完全打开的,而他也知道。

 

它和我们这样的接近,只是我们看不见它,所以,有一位具格上师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些藏传佛教的信众说,缺少一位老师,根本不可能证悟心性。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的确有些人没有老师也依然证悟了心性。但是,位好老师确实是有帮助的。

 

现在,让我们静坐十五分钟。我将告诉你们该做什么,每个人只要依照自己的进度。首先,把自己带到眼前这一刻,把心清楚地带入房间,然后,将心安静地带入身体.换句话说,对自己的坐姿保持觉察。觉察你的姿势,觉察身体受到的任何压力,只要知道,只要注意并知道,这就是它的状态。然后,非常安静地将注意力带到气息的出和入,不要顾虑呼吸,不要从一段距离外看它,仿佛你是从头顶向下观看呼吸的进入'你只要试着经验它,跟随呼吸的入,跟随呼吸的出。

 

这么做时,你会打妄想。我们都有妄念,妄念只是心自然的游戏,它好像海面的浪,不会有问题。心的本性就是打妄想,但是不要跟随它,不必给它能量。所以,把所有对过去的回忆都丢掉,停止对未来的期望,也不要给现在的妄念任何能量,只要和呼吸的出入同在。当我们听见噪音,它只是浪头冲击着耳朵的感官,噪音是自然的,听见它是自然的,它不重要,也不要给它任何能量。如果你听见噪音然后开始想:“噢!多么可怕的声音了或“我希望这噪音能够停止了要觉察这是你的念头,然后继续练习。不论发生什么都很好,没有问题。

 

不论出现任何事情,我们觉察、接受,然后放下。非常简单,和呼吸 同在,若心跟丢了,就把心轻轻地再带回来。不论发生什么事,觉察、 接受,然后放下。

 

 

问答

 

问:这样做好像把心分为两部分,其一变成目击者或知道者,而视另一部分的心为客体。我们如何连结心的这两个部分,并且取得平衡?

 

答:这是个好问题。心的平常状态是完全沉没在自己的念头和感觉中,没有任何空间。当我们思考时,会认为那些念头就是我们当我们感觉时,就认为这些感觉是自己。我们完全认同自己的念头和感觉,完全相信,完全被呑没了,这是我们这么苦的原因之一。当然,如果念头和感觉都是快乐、喜悦、平和的,这是好,但却经常恰恰相反。它们是消沉、愤怒、沮丧的,而我们完全陷入黑暗的感觉中,所以我们受苦。

 

当我们开始禅坐,表面的心开始平静下来接着,似乎有一部分的心退后一步,而在心中创造出空间或距离,有一部分的心变成平静而不被扰动的观察者,它只是知道,念头和情绪就是被这些观察者所意识的。这种内在的开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不是究竟实相,但是它有很多好处。好处之一就是,我们不再把重心放在动乱的念头和情绪上,而退后一步处于内心的空间中,在这种冷静的内心空间中休息。

 

这种内心空间可以把事物看得非常清楚,它只观察,不评判。我们现在能够观察自己的念头和情绪,就只是念头和情绪,不像从前那样相信它,它不再是坚固的,我们不要认同它,视它如泡沫般生起、出现、变大、爆破,接着新的泡沫又生起了。这种现象不断发生,那是心的自然活动,这很好,但是我们不再沉溺在这些念头和情绪中,而能如实观照,它们会愈变愈薄弱,愈来愈透明。当这种内在的空间开展扩大,我们就会比较了解这种虚空广大的特质,开始明了这一切就像是一道彩虹,念头其实是透明的,不是真实的,你无法捕捉一个念头并紧抓住它。

 

培养这种心境对修行极有帮助。这不困难,其实相当简单,我们总认为这些事非常困难,认为其他人能够做到但我们不能。事实上,这就像一弹指那么简单,你完全会。主要问题是如何保持下去,我们很容易退步。可是一旦你会了,即使只有一秒钟,就会了解它其实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只是活在当下,不沉溺其中。

 

现在,我们的主体是观察者,这些念头是被观察的对象,问题是如何把两者连结起来?好在我们并不需要。在某个点上,当心念完全觉知、专注,又完全放松时,一切都会瓦解,我们会发现自己自然而然处于没有分别的觉知境界,即使只有一秒钟,至少在那个刹那,我们得到了。我们不能做任何事使它发生,只能创造这些条件让它自然发生。

 

问:大约三年前我参加一个瑜伽课程,所有事开始愈来愈扩大, 这让我很害怕我们该怎样应付恐惧?

 

答:事实上,心具有无限的容量和潜能,以及许许多多的状态。我们的自我希望控制这一切,当一切似乎失控时,自我便感到被威胁,因为它看见不同的心理状态出现,但它并不了解是怎么回事,于是便生起恐惧,惊慌起来。如果你注意到这种事发生,有个好办法就是只要放松,专注眼前的一刻,带着一种好奇心,观看将要发生什么事、将导向何方。心会产生各种境界,玩各种游戏,我们不要执着任何一种。但是,心有时也非常希望扩展自己,希望超越自己概念式的平凡思维,我们要给它空间达成,所以,或许练习这种瑜伽松弛法,在某方面启动了心的其他希望被认知的层次。放松应该是个好主意,然后只要包容所发生的一切就行。

 

如果你有特定的信仰,你可以皈依它,它将保护你。藏传佛教的信众开始禅坐前(或许所有佛教徒都是这样),他们皈依佛、法、僧,并且修上师相应法,在这个修法中,你观想本初佛,以及自己传承的所有上师,他们按年代顺序排列,最后一位是你的老师,然后,你祈求他们的加持。想象他们全部进入你的根本上师,而根本上师融入你自己,你由心和他的心合而为一。做这种观想主要是为了祈求传承的加持,也是一种保护,因此,禅坐中不论发生任何事都不会有问题。然后,你只要放松,接受可能会发生的任何事情,而没有恐惧。如果任何扰乱的事情发生,你再度祈求自己信仰里的某位上师,任何难缠的事,都会被驱除。

 

问:我知道老师的好处,我也了解,老师会找到我们,我们不必刻意找寻他,我想知道您对这种说法的看法,尤其对修行者或渴望进步的学生该怎么做?

 

答:当学生准备好时,老师就会出现。但是,这可能是种极端的想法。我知道有些人花一生的时间,等待理想中的老师来临说出法语然后他们突然就开悟了,但是他们什么也不做,只在等待,这实在是一种极端。这些人相信获得心灵知识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到完美的老师,为自己做任何事,幻想着完美的老师将来临并找到他们。你们或许应该问自己,做老师的何必这么费事!

 

另一方面,这的确是真的,除非有緣,否则你可能环游世界遇见所有可能的上师,最后却毫无收获,我想这和业力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有这种因缘遇见合适的老师,你会遇见他如果你没有,就是没有。而且在亲近老师和接受教导之前,还是要学习和修行。很可能,除非我们已经达到某种层次,否则即使遇见佛陀本人,他也没有办法帮助我们。所以我们要做万全的准备,以便在真正遇见完美的老师时,他才能帮助我们。必须现在就开始做准备,学习修行,开始守戒,净化动机:有许多净化、专注和调伏心的修法,让心更加微细。如果幸运遇见完美的老师,便已准备好接受纯正的教导,他就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不必浪费他的时间从字母教起,这是我们可以自修的。

 

问:如何转生善道?

 

答:良好的动机和德行可以转生善道。为什么我们在这里?我们在这里是为了开发和拓展心的每一个层次,打开自己的心。不论以何种方式做到,都是一件好事,不枉生而为人我们不妨自问,和动物、天神、地狱、饿鬼等不同的人,到底是什么?生而为人为什么这样珍 贵?

 

原因之一是,人可以选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付情况,或是像动物般非常本能的反应,或是以人类专属的聪明才智来应付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所有事情,都是一个机会,我可以做出负责任的选择,所以,生而为人是美好的。如果有人侮辱我们,我们有选择,可以同样地侮辱对方、殴打他,或羞耻地离开、被人侮辱而自责,或者以同理心和耐心观看这种情况,并巧妙应对,而不责怪任何人。我们是有选择的。

 

禅修的收获之一就是,我们的心会变得更清晰,当我们面对状况时,不是只做机械式的反应。如果做出智慧的选择,将给自己一点空间来看清状况并做适当的反应。如果我们的反应是适当、善巧的,将有恰如其分的转生。

 

我们必须过有戒律的生活,佛教戒律的根本是不伤害。当然,我们难免会制造伤害,但是它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如果我们开始想:“每次我吃一根想萝卜,就有许多昆虫被杀死,这根胡萝卜也有生命;最后就会形成非常极端的想法,变得动弹不得,只是坐在那里把自己饿死,而于事无补。佛教的戒律是,不杀生、不夺取生命,因为生命是所有众生最宝责的财产,其中也包括昆虫,昆虫最宝贵的东西是它的生命,尊重所有生命活下去的权利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地球上制造这么多的灾害,因为我们为所欲为,往往认定某事或某人不好,就把他消灭,然后,我们会发现其他事情开始失控,因为我们把控制它的东西消灭了。地球是非常平衡的,但是出于我们的顽固愚笨,以及“这是好的,那是坏的”的想法,并假设我们能够驱除所有不美好的东西,结果酿成了大祸害。我们必须尊重万事万物,甚至包括我们不喜欢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有其功用。

 

我们也不该偷窃,因为我们不喜欢别人偷自己的东西。有人认为自己有权侵占他人的财产,这是非常不聪明的想法,它会造成伤害。

 

我们还必须学会对自己的性行为负责。现代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从堕胎的数目就可以证明。不思考自己行为的后果,不顾虑他人、自己或社会将受到什么影响,也不顾念未诞生的孩子,他们也是人类,但我们就是不关心。

 

我们为什么这样不幸?我们还以为如果有完美的性生活,就会快乐,偏偏每个人都这么神经质、悲惨、混乱,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不负责任。我们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欺骗,不坦白也不诚实。还有酗酒和毒品的问题,它伤害他人、自己和社会。

 

这些戒律,并非只适用于二千五百年前中印度摩揭陀国的生活。这些戒律在今天如果不是更适合,至少也和当年一样貼切。戒律和文化无关,也和佛陀在印度无关,它适用于全世界。戒律不是我们吃不吃什么,甚至不是我们和谁上床,而是我们和对方上床的理由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戒律关心的是会不会对任何人有不好的影响,关心的是伤害、不伤害。

 

所有的事都和惜福及培福有关。如果在生活中抱着宇宙责任感,我们是不可能走错路的,因为我们实践了人类的任务。禅修帮助我们在实践中获得清明,而持戒也帮助我们禅修佛陀总是说,如果行为不合乎戒律,便无法禅修,因为心太散乱了。一行为合乎戒律,内心就变得更平和安宁当心能够更快安定下来,对禅修就有帮助。心愈安定,它就愈清明,理解和智慧自然会生起。它们是一体的,你不可能有此却没有彼它们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当人们听到智慧和禅修都非常快乐,但听到戒律都很嫌恶。然而,戒律是万事万物建立的基础。它不是“你不应该做这个,你不应该做那个”它不是训。即使是五戒也不说“你不可以杀,你不可以偷”,而说“我遵守不杀生的修行法则”,它是修行的法则。我们的动机必须是不伤害其他的生命,仅仅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想象我们将活在何等纯净的土地上!

 

问:如果在生命中曾经做过不道德的事,该如何补救?

 

答:有一些非常特定的方法假如有人做了非常可怕的事并充满意,佛教传统有所谓的“四力忏悔。”第一是除力。如果丝毫不感到遗憾,如果我们的态度是“这很聪明,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对做这件事感到十分愉快,那是无法得到净化的我们必须明白它就像喝毒药——这是传统的譬喻,你把毒药喝下后想到:“嗅!我的天啊,我到底做了什么?"

 

第二是依止力,意指运用自己所依靠的对象,来帮助自己净化行为。藏传佛教有一些特别为了净化而做的修法,藏传佛教了解的人立刻会想到修金刚萨,还有修千手观音断食法,还有三十五佛礼忏法等,这些不同的净化修炼,能够启发依止的力量。

 

第三是对治力,意指做一些和自己的行为相反的事,好像毒药的解毒剂一样。譬如,我有位朋友参加和平团,她计划设立养鸡场,她的动机是利用养鸡来帮助村民获得金钱和蛋白质。但是,当她成为佛教徒,觉察到自己绞扭了数千只鸡的脖颈,造成数千只鸡的死亡,于是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害怕。她的动机并不坏,她并不厌恶这些鸡,但是她的行为是迷失的,因为她不了解这些鸡有它们的生命,不了解剥夺任何众生最珍贵的东西是不对的。她对此感到非常难过,那是大约三十五年前,从那时开始,每当有机会,她就拯救生命,买鱼放回大海,或买鸟让它得自由,或买将被屠杀的羊送给人畜养。她以这个方法为解药,对治过去夺取生命的行为。对于过去曾经造成伤害的行为,我们也可以试着做和它相反的事情。

 

第四是防护力,是誓愿永不再犯的力量。如果我们做某件自知是错误的事,还继续做下去,这表示我们并没有真心忏悔。如果我们真正知道自己喝的是毒药,就不会再被引诱去喝它。所以,第四力是发愿再也不犯,如果真的是出自内心,才能确实达到净化目的。

 

问:我曾动念将鸟儿放生,但我并没有这么做,因为我不确定它们在鸟笼外会不会更好?

 

答:放生附带着许多模糊的地带。它在亚洲是很普遍的方法,但是造成的结果是,许多人以捕鸟维生,然后把鸟养在非常残酷的环境里,让虔诚的佛教徒来购买它们放生到野外,可是这些鸟的情况很糟,因为它们立刻又被捕捉了。有些人喜欢把乌龟放在寺院的池塘里,池塘里堆满了乌龟,就像是地狱。所以,愚蠢的虔诚是没有好处的,必须运用智慧。还不如从中国餐厅的大鱼里购买鱼,然后把它们放回大海,给它们活下去的机会,在举行放生的同时,为它们做许多祈祷和念诵。在亚洲,也有人购买将被屠宰的绵羊和山羊,然后送给人畜养,它们身上绑着一条特别的丝带,所有人都知道它们被拯救了,它们是不能被屠杀的

 

问:我住在澳洲,当地有一种在植物中钻孔的虫,每年都侵袭树木。如果我不把它们弄出来,树木会死棹。您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建议?

 

答:好,我的话将引起争议。首先,这是娑婆世界,它是生死界,本质就是不圆满的。佛陀说,在家生活是充满尘土的,换句话说,在家庭生活中要想持戒清净是非常困难的,你永远需要做决定和妥协。在这种状况下,你必须决定哪一样更重要,是树木还是昆虫?这全看你了。如果你决定树木比昆虫对你更有意义,那么这是你的决定。我个人的建议是,在你喷洒树木以前,你对昆虫说话。这听来可能很好笑,但是告诉昆虫你将做的事,清楚告诉它们有什么选择,告诉它们:“听着,我非常抱歉,我知道这是你赖以维生的办法,这是你的本性,不是你的错。但是,我对这些树木非常执着,我不希望它们被毁灭。所以,我很抱歉,如果你们不家,我必须杀死你们。这全看你们了,你们有四十八小时的时间做决定。”

 

你透过自己的思想和语言,非常清楚地告诉它们,告诉它们好几次,然后给它们一个机会。如果你真能和这些昆虫沟通,它们或许会决定搬家。或许你没有办法和它们联系,但是至少应该试试,给它们一个逃生的机会。即使它们不搬家而你必须杀生,也要带着遗憾和责任做这件事,不要对此生欢喜心。然后,要祝福它们往生善趣,这些都是众生,也有佛性,在来世中都具有潜力,正如我们一样,它们也有活着的权利。所以,不应该漫不经心地夺取它们的生命,要带着一点责任感和遗憾。

 

问:或许有一些园艺喷洒药剂可以阻止昆虫而不必杀害它的

 

答:是的很有道理,要是我,会先研究看看有没有这个可能。要做出这些决定并不容易,至少应该做出负责任的决定,不要粗心大意。

 

问:小乘佛教和金刚乘佛教对肉食的态度差别何在?在金刚乘佛教中肉食似乎此较普遍

 

答:佛陀很明显是吃肉的在戒律中,没有规定我们不能吃肉。我是素食者,所以我不是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佛陀的坏表弟提婆达多企图分裂僧团,他建议让僧团的规定变得比以前更严格。他希望所有僧人非穿破袍子不可,然而佛陀说,如果他们希望穿破袍子是可以的,但是他们不需要这样,如果有人供养新袍子给他们,他们可以穿它。提婆达多又说,所有僧人应该乞讨维生,然而佛陀说,他们是应该乞讨维生,但是如果有人邀请他们吃饭,这也是可以的。提婆达多又说,所有僧人都应该住在树下,然而佛陀说,他们可以住在树下,但是如果有人供养他们一间茅屋,他们可以接受。提婆达多又希望所有僧人都完全吃素,佛陀说,如果他们有这份意愿,可以当素食者,但是因为他们乞食,应该接受任何施予的食物。这些僧人一大早挨家挨户的巡行,收集煮熟的食物,他们应该完全没有分别心,接受任何施舍的食物。所以在南传佛教国家里,一个地方如果没有素食者,僧人就不是素食者。这是非常复杂的情况。

 

大乘佛教有些经典,如《楞伽经》,有一整章是关于佛陀激烈反对吃肉的,主要原因是肉不干净,很少是为了对动物的悲,这是很有趣的。就某个角度而言,这十分符合印度风格。但是不论怎么样,大乘佛教有一种强烈反对吃肉的倾向,所以,在大乘佛教国家,警如中国和韩国,出家众绝对是吃素的。他们同时是严格的素食者,不吃任何畜产品如黄油、牛奶等。中国人通就不吃乳制品,他们吃许多豆腐作为蛋白质来源。所以,如果你前往大乘佛教的寺庙,他们总是给你素食。

 

金刚乘是在印度大寺院所属的大学之中或附近发展起来的。我猜想这些大学里许多僧人是婆罗门和刹帝利,换句话说,是属于高阶层身份的人。他们是大乘佛教,意指他们不吃肉,他们是纯净的、独身的、从不喝酒的,他们是素食者。在他们心中,素食主义和修行是合在一起的。还有一些经常在晚间举行几乎像是女巫的聚会,经常是在寺院外的墓地里集合。为什么选择墓地?首先,因为这是非常吓人的地方,其次,因为没有人晚上会来这里,他们秘密出现在这种地方,做一些完全打破自己模式的事。他们喝酒、身边有女孩子、吃肉、跳舞、唱歌,突破所有修行应该遵守的沉重禁令,所以,这对他们是一种洗涤。这些事在墓地这种令人无法想象的氛围里举行,当年的墓地,不像现代整洁的小墓园里面有花、灯光和石雕天使,而是把尸体丢在那里,然后狐狼和兀鹰来吃它,是非常吓人的地方,会发生各种古怪的事情。在这种可怕、具有挑战性的地方,你可以打破所有的禁忌至于西藏地区传统隔月举行的荟供,以一种相当温和的方式来代替它。荟供在寺院或佛教中心非常清洁的环境里举行,一定要喝一点酒,撕一点肉,然后,唱一首美丽令人鼓舞的金刚歌曲,以此略微反映出其源头及其发源地。

 

金刚乘针对纯洁和不纯洁的观念,提出一种内在的心灵革命。印度人对纯洁很着迷,密乘尝试把这个观念打破,有些印度瑜伽士现在还做这些原始的修行。印度密乘瑜伽士是非常有趣的人物,他们真的住在墓地,坐在尸体上面,以尸体为食物。他们至今仍然这样做,藉此突破所有心理上“能够”和“不能够”的禁忌,而超越希望和恐惧、厌恶和诱惑。他们做所有传统认为极令人厌恶的事情。它就是这么一回事。

 

有一本非常有趣的书《阿格拉》(Agora),内容叙述一位现代密乘修行人,他有一半时间在孟买做生意,另一半时间裸体住在墓地,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事。但是当你读这个故事,会想到第8世纪大成就者的生活。佛教传到西藏地区后被净化,许多密乘修法变成仅具象征性。原先有五种神酒,我不加以描述,但是酒的味道十分不好,如今他们放草药丸在酒精里。但是在古代,这可不是开玩笑,他们用原始的成份,因为他们想要超越所有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观念。密乘就是这么一回事。现在它变成主流,许多东西失传了。当然,西藏地区的人仍不时产生伟大的开悟上师,所以,有些还是有效的,但是有一些密乘的形态已经失传了。

 

让我们回到吃肉这件事。好,你饮酒,你吃肉,吃肉的整体观念在较高层次的密乘中是令人震惊的。当佛教初传到西藏地区,当地是刚征服中亚大部分地区的野蛮人,非常好战,他们一直都是这样的,所以也是极佳的修行者。他们具有战士的精神,或变成强盗,或变成伟大的修行人,他们具有许多勇猛的能量。所以,当密乘在第8世纪由莲花生大士传到西藏地区,西藏地区的人便爱上了它。嗯!不是立刻爱上,他们起初非常怀疑。他们经验过大乘佛教,当密乘佛教被介绍到西藏地区时,其实有许多的争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接受了它的功效,使其成为合法的修行道路。当他们放松并了解它没有问题,不是邪恶的,便非常热心地跟随它。它和西藏地区的人的个性不可思议的相配,仿佛是为西藏地区的人特制的。

 

每个宗教都有它虚伪的部分。金刚乘其实没有任何地方提到你必须吃肉,现在,愈来愈多的喇嘛变成素食者,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健康,还有一部分是他们觉察一面谈宇宙慈悲,一面坐下大吃牛排或鸡肉是一种虚伪。但是,我不相信它和开悟有关。我认为藏传佛教的美事之一,就是他们做大部分宗教认为绝对“不可以”的事。他们吃的东西全部不对,他们吃肉、洋葱和大蒜。他们喝酒,做所有本来不该做的事,然而,他们还是开悟了!我们听了这些对自其实是好的,因为它提醒我们不要对这些事情执着。不吃肉是好的,保持干净是好的,但是这些事和开悟是不相干的。

 

问:这是我笫一次听见有关葱、蒜的事,反对它们的理由何在?

 

答:在印度的组织里,譬如婆罗门这种较高阶级是不吃肉或葱的。依据古代《阿吠陀经》(Ayurveda)的科学,万物有三种特性:纯净、刺激、浓重,食物也分成这三种。纯净的食物净化身心,它包括牛奶、谷物、蔬菜、奶酪等。刺激的食物意指燥热剌激的东西,它刺激你并给你能量,葱、蒜、鱼、鸡、茶、咖啡都是这类,它被视为有剌激性, 所以对于想过纯洁独身生活的人,会产生反效果。最后是浓重的食物,它是浓重得使头脑迟钝的食物,包括牛肉、熏肉、酒精、油炸食物。根据佛教传统的戒律,出家人不可以吃葱、蒜,所以,中国佛教传统的素食也不放葱、蒜。

 


第十章 施受法《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九章 西方人的难处《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附:佛陀 十不信(修行信任的原则)


第八章 觉照力(下)《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八章 觉照力(上)《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七章 毗婆舍那——观《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六章 奢摩他——止《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五章 女性与修道《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四章 六道《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三章 戒与三学《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二章 动机与修行《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一章 西方女瑜伽士《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禅定名相及其分类《禅定述要》


5大幻化网彻却与脱噶修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寒山寺古钟觅踪 附:“寒山寺”名字的由来


澄怀观道 静照忘求——中国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方式


藏传佛教故事:渡河到彼岸 ▎神奇的牙齿 ▎佛像开口 ▎刹那证悟之法


龙树《中论》“缘起”释义


什么是中观?(全集)▎什么是唯识?(全集)


认识空性(上)——明影法师


认识空性(下)—— 明影法师


问:请用科学的、现代的语言解释下“空性”?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藏传佛教:1 菩提心与佛性  2 空性  3 自心本性《甚深内义》


第六讲 如何修持空性《藏密心要十讲》


第陆篇 ▎第柒篇《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


九、浊净幻身《大手印精义》


正修行之路——禅密双修——有关观慧方面的指示


第一章 大行菩萨称普贤——普贤菩萨的名号、身世、修证、地位《难行能行:大行普贤菩萨》


推荐一个佛教电子书籍网站吧——“三学藏”

佛教故事:居士鸠那罗

第一章 大行菩萨称普贤——普贤菩萨的名号、身世、修证、地位《难行能行:大行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与民间信仰 3(清凉山 文殊道场 文殊问疾 华严经)

文殊菩萨与民间信仰 2(般若 敦煌菩萨 五台山 文殊道场 贫女乞斋)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祝各位看官如观音菩萨一般,即身成就!

2 应身之谜《观音菩萨之谜》(附:观音菩萨珍贵图片51张)

01 嘱累品  ▎02 佛对弥勒菩萨的交代 ▎03 两种菩萨 ▎04  ▎05 《维摩诘经讲记》第14品 嘱累

《终南隐士》1:在一座座山谷里,寻找隐者的踪迹 ▎终南山里的另一个世界 ▎不见王维

佛教故事:僧俗夜话神异多

大圆胜慧彻却与脱噶修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白话《楞严经》卷九

佛学典故:大千世界(娑婆世界)

关于中元节(鬼节 祭祀 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敬麻姑 超度)

6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温和的远方:不丹》


第五篇《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


锄草斩蛇 ▎听而不闻 ▎草的颜色 ▎真谛 ▎心与性《禅的故事》


大愿法师:有利于禅修进步的食物是很重要的助缘

古印度佛教的不杀生思想

充满奥秘的鉴真和尚并没有失明?

寒山寺在道光年间的废弃之谜

第肆篇《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

佛教故事:舍身守戒 ▎坟中生长遇佛得道 ▎苏曼与她的十个儿子

06 佛说法供养 ▎07 也是法供养——修行 ▎08 四不依 随顺法相 ▎09 . ▎10 .《维摩诘经讲记》第13品 法供养

一行禅师:直接体验,才是唯一的道路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祝各位看官如观音菩萨一般,即身成就!

佛禅大智慧:庐山东林寺夜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 ▎沩山水牯牛 ▎咏声

《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1(作者序 引言 诗歌与偈颂 长行与偈颂 )

佛教故事:蛇头和蛇尾 ▎殉难的精神 ▎蜂王警睡魔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全集(蒂帕嬷 Dipa Ma 女罗汉)

第五章 藏密瑜伽神咒大修士《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贰篇 ▎第叁篇《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

佛教故事:两师角技 佛胜婆罗门 ▎法能解忧 ▎四月八日灌佛日 ▎ 体悟人生

佛学典故:大慈大悲

《玛尔巴传》全集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不肯放下 ▎一切皆禅 ▎树根《禅的故事》


白衣观音 救度死厄——濒死体验案例

观音救三难(心定和尚讲故事)

杨岐方会 ▎五祖法演 ▎四个老婆 ▎摩尼珠《禅的故事》

1 简介 2 推荐序 3 作者序 4 前言:发现蒂帕嬷《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

引子 ▎第壹篇 《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

佛教故事:假佛祖与真长者 ▎艺徒和木孔雀 ▎善恶供养

请问佛教如何解释“我是谁”这一个哲学问题?

探禅记

佛教故事:长生童子 ▎小沙弥的戒行 ▎乌龟的嗔心

飞天图《无字之诗——经典国画品赏82幅》 附:张大千-敦化壁画复原图之:飞天

试说玄奘所见的婆罗门教

宋元悟道居士 ▎无义味语 ▎信施难消 ▎知道不能造《竹窗随笔》

桃花源与竹林寺 寺院与佛教传说故事《寺院映现的中国》

佛学典故:晨钟暮鼓

佛禅大智慧:终南别业 ▎辛夷坞 ▎酬张少府 ▎过香积寺 (诘摩 诗佛 终南山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杨岐方会 ▎五祖法演 ▎四个老婆 ▎摩尼珠《禅的故事》

请问佛教如何解释“我是谁”这一个哲学问题?

一 大印种类 ▎二、白教传承《大手印精义》

第三章 密宗修持中的神咒《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佛教故事:长生童子 ▎小沙弥的戒行 ▎乌龟的嗔心

张商英《续清凉传》与文殊法门

《贵人-堪布门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一生》全集

《碧岩录》讲座 (3)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

最具佛性的树:菩提

一行禅师在赵州柏林禅寺关于行禅的开示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黄念祖老居士)

弘一法师: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话拂尘《退士闲篇》

中国古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创立律宗的盲人高僧(下)

中国古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创立律宗的盲人高僧(上)


中国古代高僧:一行——最早测量地球大小的密宗高僧


法藏——华严宗的创始人


惠能——背水砍柴的禅宗祖师


古代高僧:义净——玄奘之后最著名的唐僧(上)


古代高僧:义净——玄奘之后最著名的唐僧(下)


古代高僧:玄奘——不畏艰险取经天竺,传播佛教饮誉华夏


智顗——创立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的智者大师


鸠摩罗什——两朝皇帝发兵万里掳请而来的译经大师(下)


鸠摩罗什——两朝皇帝发兵万里掳请而来的译经大师(上)


法显——渡流沙凌沧海 第一次西天取经的高僧(下)


法显——渡流沙凌沧海第一次西天取经的高僧(上)


古代高僧:安世高 ▍朱士行 ▍佛图澄


东汉二高僧:摄摩腾尊者  竺法兰尊者


唐太宗与佛教


盘点去过弥勒内院的几位高僧的故事


诗与禅:鸟鸣山更幽


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


先修禅还是先修密?~南师故事一则


禅宗以心传心的来源

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4)  附:禅宗三关

金碧峰禅师的故事 附禅师轶事

禅宗“西天二十八祖”

禅宗精髓仍然鲜活——读《花出青嶂》

禅宗三关

捧杀禅宗

主流禅宗的修习流程(东山法门)

禅是宗教的研究生院

禅门三关浅说(上)

禅门三关浅说(下)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禅宗教学法浅谈(上)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禅宗教学法浅谈(下)

临济禅(上)

临济禅(中)

临济禅(下)

一行禅师对五戒的重新解释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试说玄奘所见的婆罗门教

大圆满心髓引导释要(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介绍几幅故宫收藏的唐卡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3:玛尔巴尊者和密勒日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4:噶举派的形成|“红帽系”huo•佛•系统

修证心得:2 闭关发愿与内景展现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


关于闭关1:冈地珠固的菩提心


关于闭关2:噶玛罗卓 三年三月三周又三天


关于闭关3:德谦喇嘛的闭关收获


关于闭关4、5:苏南喇嘛:找到心灵的安宁 堪布旺嘉:菩提心是根本


关于闭关6、7:实修和理论哪个更重要?堪布依喜嘉强调基础功夫


关于闭关8:八十岁仍在修行的科卡


《甚深内义》全集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敦珠仁波切对大圆满禅修的私人指导


修持大圆满心髓彻却、脱噶之体验(附:根造上师简传)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1:藏地最早的教派--宁玛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2:萨迦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3:玛尔巴尊者和密勒日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4:噶举派的形成|“红帽系”huo•佛•系统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5: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6:宗喀巴师徒三尊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7:活佛转世制度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8:藏传佛教的论著 ▎经论的修习


关于密宗道教来源的讨论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nirat(尼勒) ▎Surat(苏勒,也译苏拉特)---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合集(二)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晨间谈话》全集


我如何遇见我的师父 全集


庆祝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诞辰164周年!附:哈祖尔故事四则


热烈庆祝巴巴.古林德.辛格.马哈拉吉(Baba Gurinder Singh,1954-至今)诞辰68周年!


热烈庆祝圣·嘉噶·辛格·马哈拉吉诞辰138周年 附故事二则


热烈庆祝圣·达善·辛格(Sant Darshan Singh)师父诞辰101周年!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The Crown of Life 生命的桂冠》全集(2022年6月整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热烈庆祝圣.瑞金德.辛格诞辰七十六周年 !附:师父回印度达善视频 ▎2007年珍贵照片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圣者的哲学 (上)


圣者的哲学 (下)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合一 溶入 融入 证悟 证知 了知 了悟教导汇集(2022年6月2日整理)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持名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其·坎(Sach Khand)教导汇集(萨特·洛克 第五灵境 超梵天 灵魂 圣人)(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道成肉身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神人 上帝 夏白德 纳姆 音流(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心智 教导汇集 续1(卡尔 夏白德 萨特古鲁 灵魂 圣人 注意力)(2022年6月1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灵魂 教导汇集(心智 注意力 眼中心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朝圣 礼拜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萨特古鲁 上帝)(2022年6月1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星光境 千瓣莲花 第一灵境 教导汇集(灵境 境域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主 天父 至上意识 上帝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定 定力 专注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入内 回撤 死亡 活时死亡 活时修习死亡法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5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夏白德 音流 纳姆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相信 信靠 信仰 信心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祈祷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2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眼中心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3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注意力 教导汇集(2022年7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萨特桑 Satsang)萨桑义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爱 资料汇总(2022年7月17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接纳性 接受性 谦卑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8日整理)


Sant Mat:专业打破修行的天花板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感官 教导汇集(2022年8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达善(Darshan 、Dashan,达显、达圣、达瞻) 教导汇集(2022年9月15日整理)


Sant Mat 常见词语中英文对照 简释  附:Sant Mat内在诸境域名词的翻译和释义


《灵性的芬芳》全集  (圣.嘉噶.辛格 作品)


静坐问答(圣.给乐葩.辛格 作品)


素食人生 The Vegetarian Way of Life  (素食者 素食主义 吃素 冥想)


┅┅


重发:《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重发:《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什么是中观?(全集)▎什么是唯识?(全集)


白话《楞严经》全集


《维摩诘经》讲记(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全集 (文殊问疾 不二法门 菩萨行 法供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终南访禅——走进隐士的世界》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西藏生死书》全集


《甚深内义》全集


《灵心小史》全集


《贵人-堪布门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一生》全集


《玛尔巴传》全集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全集(蒂帕嬷 Dipa Ma 女罗汉)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三)


《方术纪异》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